中铁工业总经理李建斌在盾构总装车间
又一枚大国重器掌握在了中国人的手中。
5月28日,《中国经济周刊》记者从中铁高新工业股份有限公司(下称“中铁工业”,600528.SH)获悉,其旗下的中铁装备集团(下称“中铁装备”)已经正式完成超大直径15米级岩石隧道掘进机(TBM)的研发,一举突破了国外最大直径14.4米的纪录,填补了该领域的世界空白。
岩石隧道掘进机被称为掘进机之王,广泛应用于山体隧道掘进,该市场曾长期被国外品牌把持。为了在关键技术上打破国外垄断,中铁装备成立TBM设计研究所,经过多年的技术攻关,逐步攻克TBM整机机电液集成控制技术、长距离硬岩环境下高效掘进技术等难题。特别是在超大直径TBM的研制道路上不断取得突破,目前已完全具备复杂地质条件下超大直径TBM整机技术和制造实力。
如今,“上天有神舟,下海有蛟龙,入地有盾构”,TBM已成为中国高端装备制造业的靓丽名片。目前中铁装备已研制出适应不同复杂地层的硬岩隧道掘进机近20台,应用于10余个国内外隧道工程项目。
即便已经连续6年市场占有率国内第一,中铁工业总经理李建斌依然充满忧患意识。多年高端制造业一线的从业经历,让李建斌深刻认识到,中国成为制造强国的历史进程不会一帆风顺。“我们迫切需要‘精准创新’,运用正确的战略和方法,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转变。”
何为“精准创新”?在李建斌看来,就是解决市场急需或引领市场的创新,包括技术创新、商业模式创新、文化创新、机制创新等多种手段,通过破解难题、补齐短板、引领前沿、找准策略,提升创新的精准度和针对性。
面对全球化竞争,中国制造业应该走怎样的路线和策略?企业作为市场经营和创新的主体,如何在这场变革中谋求弯道超车或换道超车?《中国经济周刊》记者日前专访了中铁工业总经理李建斌。
《中国经济周刊》:当前高端制造业的创新面临哪些困难和挑战?
李建斌:中国制造业尤其是高端制造业要客观、清醒地认识到,我国高端装备制造的关键技术、关键部件和高附加值产品依赖进口,一旦国外企业受某种因素影响,停止向中国出口,我们甚至无法制造完整的产品。
同时,特殊材料和制造工艺的技术难题我国未能得到根本突破,用于高端制造的原材料和工艺受制于人。我们也尚未掌握代表前沿技术的智能制造装备和系统集成,智能制造的核心产品工业机器人及系统软件还主要来源于国外“四大巨头”。
此外,在创新深度和创新主动性上,我们仍有较大提升空间,需要我们发扬自力更生、埋头苦干的精神,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创新的机制和氛围。
《中国经济周刊》:您认为发展先进制造业应该如何突破关键环节和瓶颈问题?
李建斌:在制造业创新中,我们面临着和打赢脱贫攻坚同样的境遇:消除贫困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但脱贫攻坚形势依然严峻,我们仍有一定数量的贫困人口存在。同样的,我们已经认识到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但关键性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局面未得到根本性改变。两者都“已经到了啃硬骨头、攻坚拔寨的冲刺阶段”。
因此,发展制造业我们可以借鉴脱贫攻坚方略,采取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思路,在建设制造强国中实施“精准创新”,解决发展先进制造业“卡脖子”的问题。
《中国经济周刊》:“精准创新”在制造业具体如何实施?
李建斌:首先,要在制造业的创新中体现市场需求的导向性,满足不同市场的多样化需求,特别是对市场有需求而尚未实现有效供给的技术和产品进行创新。
以高端装备隧道掘进机为例,中国的掘进机企业已经完全具备了独立自主的研发制造技术,产品及服务优于世界老牌的掘进机企业,但主要短板在于制造掘进机的主轴承、减速机等核心部件仍依靠从单个国家或几个国家的企业进口,国内企业无法提供优质的产品,导致我国企业的市场话语权和议价能力不强等。
我国制造业还有很多类似的境遇:在终端,我们掌握了设计研发制造技术,但市场的上游和基础环节我们未能形成有效供给;基础零部件供应企业研发制造的投入成本大、研发周期长,而末端的下游企业又急需进口零部件用于产品制造,自然而然就不断地加固了国外企业市场地位的“护城河”效应。
精准创新的导向性,就是要解决市场这种上下游产业链不完整、不匹配的问题,政府也要在深入梳理产业链失配问题的基础上,进一步发挥产业政策和扶持资金的导向作用,提高我国制造业基础环节的市场竞争力和话语权。
其次,要在制造业的创新中体现对重难点技术和前沿技术的聚焦,牢牢把握我国制造业发展的主要矛盾,在破解难题、补齐短板的同时,紧盯世界前沿技术和领先技术,以此实现弯道超车和换道超车。
发展制造业,创新是核心,而技术创新又是核心中的核心,我们的发展实践证明,核心技术靠化缘是要不来的,也是花钱买不来的。无论是掘进机、船舶,还是高铁、大飞机和无人机,我们都是在突破了技术的重点和难点,形成了自主知识产权之后,才培育发展成产业。
再者,要在制造业的创新中注重策略性,区分轻重缓急和具体问题,既要懂得“合纵连横”,也要学会“暗度陈仓”。
不可否认,经济全球化仍是大趋势,专业分工和合作是经济全球化的基本逻辑,关起门来搞建设必然会导致产业发展落后。创新和产业经济发展具有同样的逻辑,需要多学科、多组织、多系统的共同合作和发力,例如,智能制造系统就涉及自动化、智能装备、工业软件、电子信息等多个技术和专业领域的支撑,闭门造车不但成本巨大,而且必然走向失败。因此,必须保持开放和协作的精神,吸纳世界各国先进技术为我所用,同时拥有先进制造业的“杀手锏”和博弈能力,成为世界先进制造业必不可少的一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