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大小:
A
A
A
媒体聚焦
联系 CONTANT 联系我们

建设制造强国需要"精准创新"

日期: 2018-07-06
浏览次数: 218

建设制造强国需要

中铁工业总经理李建斌在盾构总装车间


又一枚大国重器掌握在了中国人的手中。


5月28日,《中国经济周刊》记者从中铁高新工业股份有限公司(下称“中铁工业”,600528.SH)获悉,其旗下的中铁装备集团(下称“中铁装备”)已经正式完成超大直径15米级岩石隧道掘进机(TBM)的研发,一举突破了国外最大直径14.4米的纪录,填补了该领域的世界空白。


岩石隧道掘进机被称为掘进机之王,广泛应用于山体隧道掘进,该市场曾长期被国外品牌把持。为了在关键技术上打破国外垄断,中铁装备成立TBM设计研究所,经过多年的技术攻关,逐步攻克TBM整机机电液集成控制技术、长距离硬岩环境下高效掘进技术等难题。特别是在超大直径TBM的研制道路上不断取得突破,目前已完全具备复杂地质条件下超大直径TBM整机技术和制造实力。


如今,“上天有神舟,下海有蛟龙,入地有盾构”,TBM已成为中国高端装备制造业的靓丽名片。目前中铁装备已研制出适应不同复杂地层的硬岩隧道掘进机近20台,应用于10余个国内外隧道工程项目。


即便已经连续6年市场占有率国内第一,中铁工业总经理李建斌依然充满忧患意识。多年高端制造业一线的从业经历,让李建斌深刻认识到,中国成为制造强国的历史进程不会一帆风顺。“我们迫切需要‘精准创新’,运用正确的战略和方法,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转变。”


何为“精准创新”?在李建斌看来,就是解决市场急需或引领市场的创新,包括技术创新、商业模式创新、文化创新、机制创新等多种手段,通过破解难题、补齐短板、引领前沿、找准策略,提升创新的精准度和针对性。


面对全球化竞争,中国制造业应该走怎样的路线和策略?企业作为市场经营和创新的主体,如何在这场变革中谋求弯道超车或换道超车?《中国经济周刊》记者日前专访了中铁工业总经理李建斌。


《中国经济周刊》:当前高端制造业的创新面临哪些困难和挑战?


李建斌:中国制造业尤其是高端制造业要客观、清醒地认识到,我国高端装备制造的关键技术、关键部件和高附加值产品依赖进口,一旦国外企业受某种因素影响,停止向中国出口,我们甚至无法制造完整的产品。


同时,特殊材料和制造工艺的技术难题我国未能得到根本突破,用于高端制造的原材料和工艺受制于人。我们也尚未掌握代表前沿技术的智能制造装备和系统集成,智能制造的核心产品工业机器人及系统软件还主要来源于国外“四大巨头”。


此外,在创新深度和创新主动性上,我们仍有较大提升空间,需要我们发扬自力更生、埋头苦干的精神,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创新的机制和氛围。


《中国经济周刊》:您认为发展先进制造业应该如何突破关键环节和瓶颈问题?


李建斌:在制造业创新中,我们面临着和打赢脱贫攻坚同样的境遇:消除贫困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但脱贫攻坚形势依然严峻,我们仍有一定数量的贫困人口存在。同样的,我们已经认识到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但关键性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局面未得到根本性改变。两者都“已经到了啃硬骨头、攻坚拔寨的冲刺阶段”。


因此,发展制造业我们可以借鉴脱贫攻坚方略,采取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思路,在建设制造强国中实施“精准创新”,解决发展先进制造业“卡脖子”的问题。


《中国经济周刊》:“精准创新”在制造业具体如何实施?


李建斌:首先,要在制造业的创新中体现市场需求的导向性,满足不同市场的多样化需求,特别是对市场有需求而尚未实现有效供给的技术和产品进行创新。


以高端装备隧道掘进机为例,中国的掘进机企业已经完全具备了独立自主的研发制造技术,产品及服务优于世界老牌的掘进机企业,但主要短板在于制造掘进机的主轴承、减速机等核心部件仍依靠从单个国家或几个国家的企业进口,国内企业无法提供优质的产品,导致我国企业的市场话语权和议价能力不强等。


我国制造业还有很多类似的境遇:在终端,我们掌握了设计研发制造技术,但市场的上游和基础环节我们未能形成有效供给;基础零部件供应企业研发制造的投入成本大、研发周期长,而末端的下游企业又急需进口零部件用于产品制造,自然而然就不断地加固了国外企业市场地位的“护城河”效应。


精准创新的导向性,就是要解决市场这种上下游产业链不完整、不匹配的问题,政府也要在深入梳理产业链失配问题的基础上,进一步发挥产业政策和扶持资金的导向作用,提高我国制造业基础环节的市场竞争力和话语权。


其次,要在制造业的创新中体现对重难点技术和前沿技术的聚焦,牢牢把握我国制造业发展的主要矛盾,在破解难题、补齐短板的同时,紧盯世界前沿技术和领先技术,以此实现弯道超车和换道超车。


发展制造业,创新是核心,而技术创新又是核心中的核心,我们的发展实践证明,核心技术靠化缘是要不来的,也是花钱买不来的。无论是掘进机、船舶,还是高铁、大飞机和无人机,我们都是在突破了技术的重点和难点,形成了自主知识产权之后,才培育发展成产业。


再者,要在制造业的创新中注重策略性,区分轻重缓急和具体问题,既要懂得“合纵连横”,也要学会“暗度陈仓”。


不可否认,经济全球化仍是大趋势,专业分工和合作是经济全球化的基本逻辑,关起门来搞建设必然会导致产业发展落后。创新和产业经济发展具有同样的逻辑,需要多学科、多组织、多系统的共同合作和发力,例如,智能制造系统就涉及自动化、智能装备、工业软件、电子信息等多个技术和专业领域的支撑,闭门造车不但成本巨大,而且必然走向失败。因此,必须保持开放和协作的精神,吸纳世界各国先进技术为我所用,同时拥有先进制造业的“杀手锏”和博弈能力,成为世界先进制造业必不可少的一环。


关闭窗口】【打印
  • 推荐阅读 More
  • 点击次数: 183
    2023 - 09 - 10
    9月9日央视《新闻周刊》栏目围绕服贸会成为新增长动能对中铁工业旗下中铁装备研制的盾构机远销海外提供高端服务、绿色服务等情况进行了深度报道节目讲述了中国中铁盾构走向海外的过程中,凭借自身核心技术,以及为海外客户提供全方位的贴心服务,成为中国产品畅销全球的亮丽名片。近年来,在“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中铁工业“走出去”的道路越走越远、越走越宽,服务的国家也越来越多,隧道掘进机及配套产品已广泛应用于海外铁路、公路、地铁、水利、矿山等多个施工领域,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的中国掘进机制造企业。
  • 点击次数: 241
    2023 - 06 - 30
    我们又双叒叕上《人民日报》啦!6月28日,整版刊发《穿山打隧 铿锵突进》专题报道并配发记者手记《自信从容向未来》和中铁工业总工程师王杜娟的感言《勇攀高峰 创新为要》全文全景讲述了中铁工业旗下中铁装备一批科研人员克难攻坚、持续创新,在中国装备制造事业中不断书写光辉篇章,彰显中国底气的故事。穿山打隧 铿锵突进(深度观察·重大技术装备这样攻关④) 本报记者 李心萍“一个地方、一个企业,要突破发展瓶颈、解决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根本出路在于创新,关键要靠科技力量。”2014年5月10日,在中铁工程装备集团有限公司盾构总装车间考察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盾构机,即全断面隧道掘进机,被誉为“钢铁穿山甲”,是开挖隧道的利器。钻山入地,穿江过海,近年来,国产盾构机穿梭在大江南北的工程现场,助力一个个高难度项目顺利完工。近日,记者赶赴河南郑州市,探访由中国中铁工业旗下中铁装备集团研发的全球首台能爬陡坡的大直径硬岩掘进机“永宁号”。从“直来直去”到“能爬陡坡”,国产盾构机经历了哪些升级?攻克了哪些技术难关?记者进行了采访。向“爬山虎”学习,装上8条“腿”,122米长、1500吨重的“大家伙”也能爬陡坡千吨重的盾构机如何爬上39度的斜坡?从郑州市区驱车3小时,记者来到河南洛宁抽水蓄能电站一探究竟。抽水蓄能电站,在电力负荷低谷时,利用电能抽水至上水库,在电力负荷高峰期,再放水至下水库发电。洛宁项目中,“永宁号”要开挖的便是连接上下水库的引水斜井,起点海拔500米,终点海拔1050米。由于斜井藏于山体中间,工人们只能从山体外侧先开挖先导隧道,才能到达斜井起点。去年12月初,货车载着“永宁号”的部件,驶入4公里长的先导隧道。到达起点、组装完毕后,“永宁号”开始仰起39度角向上掘进。6个月过去,它已掘进265米...
  • 点击次数: 92
    2023 - 05 - 26
    脚踏实地推进品牌建设(今日谈)崔 妍《 人民日报 》( 2023年05月10日   第 01 版)  5月10日,2023年中国品牌日活动将在上海世博展览馆启动。从人民日报“美好博物馆”快闪店,到中国空间站1∶10模型;从“雪域先锋号”盾构机模拟驾驶舱,到电影《流浪地球2》里的工程机械设备……亮点纷呈的展览和活动,立体展示中国品牌的新成果新形象,擦亮经济大国的“金字招牌”。  质量是品牌的基础,品牌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象征,加强品牌建设是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途径。近年来,越来越多中国企业增强品牌意识,把握发展机遇,打造出一批知名度高、美誉度强、影响力大的优秀品牌。这既更好满足了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积蓄了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新动力、新势能。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企业的品牌信誉非常重要,是一个不断积累的过程,既要有高标准,又要每一步都脚踏实地”。品牌建设是一项长期任务。以恒心办恒业,以品质树品牌,才能赢得市场认可,成就更多“百年老店”。我们相信,随着品质卓越、特色鲜明的品牌领军企业持续涌现,中国品牌定能为推动高质量发展和创造高品质生活提供有力支撑。
  • 点击次数: 44
    2023 - 03 - 14
  • 点击次数: 154
    2023 - 02 - 20
    2月18日晚央视《焦点访谈》播出《隐形冠军 桥梁中的“柔”与“钢”》聚焦中铁工业旗下中铁山桥攻坚克难,不断突破自我紧抓机遇,引领行业发展为我国桥梁事业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官厅水库特大桥——百年传承对一座桥梁来说,决定桥梁跨度、承重等整体性能的关键部件正是桥梁钢结构。横跨官厅水库的特大铁路桥,就拥有一个特殊形状的钢结构。作为2022年北京冬奥会的配套工程,官厅水库桥全长9077米,它的主要部件是由八个连续的橙色拱型钢结构组成,被称作“橙色彩虹”。它的打造者是中铁山桥集团有限公司。制造这个八连拱桥的钢结构,首先难在杆件制作:常规杆件都是直线形,而这个拱形钢结构的杆件要求是折线形,这种结构和尺寸常规装备生产不出来。更难的是组装:折线形杆件上还要精准打好螺栓连接孔,每根杆件上至少有五六百个孔,组成若干孔群,孔群之间的距离最大偏差不能超过0.8毫米。中铁山桥为此研发出特殊的装备和技术,实现高精度制孔,如期交付完成这个特殊的钢结构。港珠澳大桥——创新先行成为桥梁用钢结构的领军企业,对于中铁山桥来说并不是那么容易。长期以来,国内钢桥梁市场并不大,技术研发的资金和动力不足,整体造桥行业属于传统劳动密集型,以人工为主的半自动焊接为主,重大的焊接装备都从国外进口。直到2009年,港珠澳大桥启动建造,为这个行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没有装备自动化就造不出港珠澳大桥的钢结构。中铁山桥以建造港珠澳大桥为契机,投入资金进行技术和装备的创新研发,开展了板单元自动化焊接技术、免涂装耐候钢焊接、高效焊接技术、迷你机器人焊接技术等研究,打破传统的钢桥制造模式,提高自动化焊接水平,实现了“大型化、工厂化、标准化、装配化”的制作要求,全面提高港珠澳大桥钢箱梁的制造质量。中铁山桥首次将机器人焊接技术应用于国内钢桥制造领域,建成国内首条板单元自动化生产线;首次在我国大跨度钢桥制造上采用免涂装耐候钢焊接技术,并取得多项发...
联系我们
电话:010-83777766

传真:010-83777766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汽车博物馆西路10号院5号楼




微信公众号

Copyright ©2018 - 2021 中铁高新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犀牛云提供企业云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