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大小:
A
A
A
公司动态
联系 CONTANT 联系我们

中铁工服复工复产首个项目实现双线贯通

日期: 2020-07-28
浏览次数: 143

7月7日凌晨,随着中铁工服159号盾构机从隧道缓缓驶出,由中铁三局承建、中铁工服提供施工技术服务的郑州地铁6号线3标金泉盾构区间实现双线贯通。这是中铁工服开展“抗疫情、保增长,大干100天”劳动竞赛以来,首个实现双线贯通的项目



中铁工服复工复产首个项目实现双线贯通


3月14日进场、4月9日中铁工服742号盾构机始发、5月9日中铁工服159号盾构机始发、5月31日该区间右线贯通、7月7日区间实现双线贯通……中铁工服参建团队经过115天日夜奋战,实现郑州地铁6号线3标金泉盾构区间较原计划7月10日提前3天双线贯通,成为郑州地铁6号线西延段第一个双线贯通的盾构区间,向业主及郑州市民交出了一份满意的答卷。 

 


秣马厉兵  有召必回


“在3月12日接到通知后,我和项目设备总工余乐、后勤工作负责人赵高、机械总工杨慧杰马上去办健康证,13日上午体检后立刻驱车前往郑州,14日上午赶到施工现场。”项目负责人符辉怀着“首战用我、用我必胜”的信心,带领项目部的筹备团队提前来到郑州,开始积极备战。


中铁工服复工复产首个项目实现双线贯通


3月,正是全国上下全力抗击疫情和复工复产的关键时期。郑州地铁项目作为中铁工服疫情期间的新上项目,也是首个全面复工复产的项目,工期紧、防疫形势严峻,为了保障工作顺利高效开展,符辉、余乐、赵高、杨慧杰四位管理人员到场后便马不停地协调设备、筹集防疫物资,并迅速就近召集河南省内职工返岗复工。

4天之内,36名职工全员到岗。“有位职工表示自己在公司工作3年了,公司需要,有召必回!”符辉说。


中铁工服复工复产首个项目实现双线贯通


与当地企业及街道办事处建立联防联控机制;准备施工人员隔离用房;做好日常消毒、进出口检查、防疫知识宣贯;通过电话和互联网积极联络施工人员……项目各项工作紧张有序地进行。面对现场诸多不确定性,项目团队勤沟通,及时补位,各施所长,仅5天时间完成首台盾构机全部后配套下井并链接到位,27天即达到始发条件。



精准施策  质速并重


金泉区间线路起点位于泉州路站,由南转向西沿泉州路方向敷设,到达金马路站。隧道洞身需穿越的地层主要为粉质黏土、黏质粉土,线路平面均在半径为450米的曲线上。


中铁工服复工复产首个项目实现双线贯通


前期的方案制定决定了最终的实施效果。项目团队围绕线路纵剖面为“V”字坡,线路最大纵坡25‰等重难点,结合现场的边界条件,精准编制施组及设备配置方案,方案评审、特种设备报验、现场条件验收等均一次通过。

针对区间重要风险源,项目采取关键环节领导值班,安全风险点专人盯控跟踪,并加强管片选型和点位控制,做到过程质量可追溯。


中铁工服复工复产首个项目实现双线贯通


在确保质量的前提下,项目创造了区间右线单台盾构机月掘进705米、左线单台盾构机月掘进601.5米的佳绩,单台盾构机日掘进31.5米的掘进纪录

“为保证管片质量,我们要求特殊地质条件下一个班组每班掘进不能超过9环。”符辉表示,如不限制掘进速度,项目工期节点还可提前至少10天,但绝不能牺牲质量求速度。正因为项目部对质量的严格把控,隧道成型管片姿态均在±50mm范围内,得到了业主单位、监理单位一致好评。



团结协作 攻坚克难


项目自成立以来,坚持党建引领,成立了“党员先锋队”和“青年突击队”,号召项目全体职工“颗颗红心心向党,两支队伍勇担当”,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带头作用和青年在项目建设中的生力军作用。


中铁工服复工复产首个项目实现双线贯通


项目土木总工周攀攀,白天奔波于施工现场,晚上整理上报资料,常常熬夜至凌晨,但他毫无怨言,“一个党员就是一面旗帜,自己作为土木总工必须带头示范,做好表率。”

凌晨接到电话立刻赶至现场是项目技术人员杜山峰的工作常态。有时管片出现错台,他会在盾构掘进现场蹲上一天一夜,与值班人员共同商讨解决办法,直到问题解决才离开。

负责项目后勤工作的赵高为改善工作人员的食宿条件和做好疫情防控工作多方沟通,积极奔走。


中铁工服复工复产首个项目实现双线贯通


安全员张金涛每周一组织开展“安全大讲堂”,为项目部员工讲解安全事故实例,要求施工人员在做到高质量、高效率施工的同时也要确保安全和零事故。施工现场,总有他检查安全隐患的身影。

“掘进期间,项目停电10余次,”符辉回忆,每到这时候,全体工作人员只能在电筒或手机灯光下清洗砂浆,疏通注浆管路,一工作就是十几个小时。


中铁工服复工复产首个项目实现双线贯通


今年5月,由于其它项目工期吃紧,超过一半人员被调走,现场仅剩17名员工。但这并没有影响大家“抗疫情、保增长,大干100天”的激情,全体职工拿出百米冲刺的干劲应对挑战,精诚协作、攻坚克难,项目建设蹄疾步稳、终创佳绩,提前完成了既定的节点工期目标。


中铁工服复工复产首个项目实现双线贯通


他们是防疫期间推进复工复产的逆行者,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展示着作为国企员工的使命担当;他们是与时间赛跑的人,为这座城市的交通出行,贡献自己的力量;他们平均年龄不足30岁,负重拼搏,是工地上最青青美丽的奋斗者;他们秉承“不忘初心、为党工作”的价值追求,积极践行“红盾”精神,与企业的发展同频共振!

唯有奋斗,方有所得。如今,这群城市建设者又将踏上攻克下一个目标的征程……


信息来源:中铁工服




关闭窗口】【打印
  • 推荐阅读 More
  • 点击次数: 17
    2025 - 03 - 18
    3月17日,从崇太长江隧道项目现场传来喜讯,由中铁装备与中铁隧道局联合打造的世界最大直径高铁盾构机——“领航号(中铁1398号)”,成功掘进突破5000米大关,距离江心仅剩660米,标志着隧道建设正式迈入全面高速智能掘进新阶段。作为沪渝蓉高铁控制性咽喉工程,崇太长江隧道是目前世界独头掘进距离最长(11.325千米)、盾构直径最大(15.4米)、过江设计时速最高(350公里/小时)、长江水下最深(89米)的高铁隧道工程。隧道全长14.25千米,其中盾构段长13.2千米,由“领航号”盾构机(总长约148米,总重约4000吨)承担主要掘进任务。面对生态环境敏感、地层复杂多变等施工难题,“领航号”盾构机凭借中铁装备为其量身打造的智能化成套技术,取得单月掘进纪录高达718米,平均月掘进达到600米的优异成绩。这套盾构机智能化成套技术集成五大核心子系统快来和小编一起了解一下!核心一:ATO盾构自主掘进系统融合自动控制技术与动态决策优化技术,成功实现盾构机自主掘进与精准自动纠偏,以及泥水环流系统的全自动化运行。在确保掘进安全可靠的同时,开创了“有人监护,无人操作”的掘进新模式,显著提升了施工自动化水平和作业效率,引领盾构施工技术迈向新高度。核心二:管片自动吊运系统集管片智能识别、吊具防摇控制、人员安全预警等前沿技术于一体,实现了从管片精准识别抓取,再到全自动化运输的一站式智能管理。该系统不仅极大减轻了作业人员的劳动强度,更将作业效率推向新的水平。施工效率提升了20%以上,实现累计完成10500块零误差作业,以世界领先水平诠释“科技解放生产力”。核心三:管片自动输送系统专为提升管片运输工序效率与安全而生,助力盾构智慧施工加速前行,实现管片转运全自动化升级。该系统深度融合智能管片识别技术、人机交互技术及安全监测技术等,全面推动管片输送作业向更安全、更自动化的新境界迈进,引领行业智能化发展新步...
  • 点击次数: 17
    2025 - 03 - 15
    近日,中铁装备自主研发的新能源系列隧道专用设备批量下线标志着公司形成了国内先进的钻爆法隧道施工关键工序新能源产品配套体系设计研发团队以创新驱动突破技术壁垒攻克了新能源三电系统在复杂施工场景中的应用难题设备核心亮点01绿色化施工零排放、零污染,解决隧道内与人争氧的难题。单台设备每年可节约能耗费用10-20万元,减排CO₂约10-30吨。02智慧能源管理智慧能源管理系统具备“直流+交流”双充电模式,支持边作业边补能,有效缓解续航焦虑。03智能热管理智能热管理控制,可实现系统自动加热和冷却,增强设备复杂或极端工况的适应性。04动态能效优化散热系统自适应调节,实时监控并评估散热需求,动态调节散热功率,整体能耗利用率提升10%以上。05多场景作业模式设备支持动力电池应急作业,适应边坡支护、洞外作业等特殊场景,显著降低工程基础设施投入。近年来,中铁工业积极发展新质生产力 聚焦“智能+绿色”隧道建造技术迭代升级在隧道专业技术领域不断取得新突破推动装备制造向高端化、绿色化、智能化迈进
  • 点击次数: 31
    2025 - 03 - 03
    2月25日,随着最后一项技术指标验收合格,由河南省水利二局集团和中铁装备联合研制的“水投6号”(中铁1483号)土压平衡盾构机顺利通过验收下线,设备将应用于河南省汝阳前坪水库灌区工程,这是中铁盾构又一次服务水利项目的生动实践。项目概况河南省前坪水库灌区工程项目,为河南省“十四五”期间重大水利工程之一。项目建成后将形成覆盖2市5县的现代化灌溉体系,年均可引前坪水库水量1.55亿立方米,可改善农田灌溉面积50.8万亩,对改善区域农业生产条件,提高乡镇供水保障程度,促进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作用。设备介绍“水投6号”土压平衡盾构机开挖直径4.97米,整机长约153米,掘进区间总长约5.5公里,穿越地质复杂,主要为泥岩夹砾岩、泥灰岩、砂岩与泥岩互层等。针对以上地质特点,中铁装备运用多项创新技术,包括硬岩地层复合刀盘、刀具磨损检测、超大推力和扭矩储备、集成式自动保压人舱、后配套设备集成及管线美观化人性化布置等,使盾构机具备了超强的地质适应性能,有效解决了破岩、结泥饼、狭小空间、高水压、地表沉降等多项难题。此次下线标志着国产高端装备及创新技术应用的又一次重要突破,为国产隧道掘进机在长距离、大埋深引调水工程的应用提供了有效案例,将为我国重大水利工程建设提供宝贵的经验和示范。
  • 点击次数: 37
    2025 - 03 - 03
    近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了2024年国家级5G工厂名录,来自中铁工业的中铁宝桥(扬州)有限公司5G工厂、中铁装备基于数据要素赋能的盾构机5G工厂成功入选。何为5G工厂?5G工厂是指将以5G为代表的数字技术,广泛应用于工厂生产现场,形成生产单元广泛连接、信息(IT)运营(OT)深度融合、数据要素充分利用、创新应用高效赋能的先进工厂。5G工厂长什么样?“5G+”让一切皆美好中铁宝桥扬州公司积极推进信息技术与传统制造业的深度融合,锻造新质生产力,先后建成钢桥梁智能制造示范工厂、智能制造信息化控制中心,获评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国家级绿色工厂”“江苏省工业互联网标杆工厂”等称号。▲智能数据分析平台01.“5G+”让管理更科学运用以太网、5G、WIFI等工具,搭建超融合云平台,以实时生产数据自动采集为基础,实现精益化管理和智能化决策。02.“5G+”让工艺更优化引进智能孔群检测设备,开发基于激光扫描技术的智能拼接板检测系统,切实提升零件检验水平。搭建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系统,提升产品二维和三维设计质量,优化生产工艺。03.“5G+”让生产更高效基于5G技术,建设跨平台的生产设备拓扑监控设计平台,实现制造单元设备在线实时监控,推动不同生产车间设备状态的分类管理。应用室内定位、视觉导航等技术,定制开发AGV自动叉车,优化厂内物流,极大提高生产效率。04.“5G+”让产业更智能智能制造及5G技术的应用,打通了公司全流程业务链条,实现了从设计到生产的全过程信息化、数据化管理,公司板单元和桁梁杆件自动化焊接率均提升至90%以上。加“数”提升 领跑未来中铁装备将数字化转型作为核心战略,深耕高端装备智能制造领域,先后建成盾构机5G智能工厂、透明工厂综合管控平台,获评"中国质量奖""国家制造业单项冠军示范企业""国家级绿色工厂"等称号...
  • 点击次数: 41
    2025 - 01 - 13
    近日,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布了2024年度绿色制造名单,中铁宝桥南京公司凭借在绿色制造领域的卓越表现成功入选“国家级绿色工厂”。 公司简介中铁宝桥南京公司是铁路道岔研发制造领域的骨干企业,主营铁路道岔及配件,城市轨道交通产品研发、制造、安装铺设、技术服务、技术咨询、仓储等业务。先后获得工信部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行业系统解决方案试点示范企业、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江苏省智能制造工厂等国家级及省市级资质荣誉30余项。从生产流程的优化革新到绿色道岔的创新研发,从清洁能源的再生应用到绿色供应链管理,公司始终将绿色发展作为企业战略的核心组成部分,遵循能源资源消耗最低化、生态环境影响最小化、可再生率最大化原则,持续推进企业朝着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方向迈进。 创新迭代设计  研发绿色产品公司秉持“绿色低碳”道岔设计理念,按照产品全生命周期绿色生态设计方法,积极推进高端化、绿色化、标准化道岔产品创新研发,做精产品线,做强产业链,搭建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减振道岔开发道岔减振降噪技术,显著降低列车过岔时的噪音及振动,提升旅客乘坐体验,减少过岔噪音对周边居民、振动对周围环境的不利影响。参与道岔统型研制,通过技术创新和材料更新,增强零部件互换性,实现不同型号道岔整组互换,增强了道岔的稳定性和可靠性,从而适应更高运行速度与载荷要求。利用绿色低碳、减振降噪技术,成功研制多种型号的适用高原气候道岔、重载道岔、减振道岔,具有无害化、环保易回收等特性,大幅降低了用户维护成本。 实施降耗增效  推进清洁生产道岔生产线融合现代传感器技术、智能控制算法、自动控制技术和数据分析,实现高效率、高精度的自动化配料和涂装。采用分时间隔转料节拍匹配、辅助机械手转运、多适用性钢轨涂装等技术,集道岔钢轨的自动化运转、输送、锯切、打砂除锈、...
联系我们
电话:010-83777766

传真:010-83777766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汽车博物馆西路10号院5号楼




微信公众号

Copyright ©2018 - 2021 中铁高新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犀牛云提供企业云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