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大小:
A
A
A
公司动态
联系 CONTANT 联系我们

“TBM掘进参数数据分享与机器学习”平行分析研讨交流计划答辩评审会在京召开

日期: 2019-05-15
浏览次数: 617



5月4日,“TBM掘进参数数据分享与机器学习”平行分析研讨交流计划答辩评审会在北京顺利召开。会议由国家973计划“TBM安全高效掘进全过程信息化智能控制及支撑软件基础研究”项目组和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主办,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岩土工程信息技术与应用分会和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协办,中铁装备智能工程研究院承办,这是国内首次在隧道掘进机行业中的人工智能技术盛会,旨在助力隧道掘进机施工信息化和智能化发展,同时为川藏铁路、滇中引水等一大批国家重点工程建设中试点应用探索成果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TBM掘进参数数据分享与机器学习”平行分析研讨交流计划答辩评审会在京召开


会议现场


“TBM掘进参数数据分享与机器学习”平行分析研讨交流计划答辩评审会在京召开

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钱七虎院士出席会议

“TBM掘进参数数据分享与机器学习”平行分析研讨交流计划答辩评审会在京召开

何满潮院士致辞

“TBM掘进参数数据分享与机器学习”平行分析研讨交流计划答辩评审会在京召开

陈祖煜院士

“TBM掘进参数数据分享与机器学习”平行分析研讨交流计划答辩评审会在京召开

程耿东院士

“TBM掘进参数数据分享与机器学习”平行分析研讨交流计划答辩评审会在京召开

中铁工业独立董事杨华勇院士

“TBM掘进参数数据分享与机器学习”平行分析研讨交流计划答辩评审会在京召开

李建斌总经理致辞


2018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钱七虎院士,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理事长何满潮院士,中国科学院陈祖煜、程耿东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中铁工业独立董事杨华勇,中铁工业总经理、973项目首席科学家李建斌,中铁装备总工程师王杜娟,以及来自水利部水利水电规划设计总院、中国华能、川藏铁路公司、中国电建、中铁隧道局、长江勘测规划设计院、吉林省水利水电设计院、中铁一院、武汉大学、同济大学等掘进机行业内业主、设计、施工、科研等单位的30多位评审专家共同出席会议。

“TBM掘进参数数据分享与机器学习”平行分析研讨交流计划答辩评审会在京召开
“TBM掘进参数数据分享与机器学习”平行分析研讨交流计划答辩评审会在京召开


“TBM掘进参数数据分享与机器学习”平行分析研讨交流计划答辩评审会在京召开


针对TBM施工领域存在的TBM性能预测、控制优化、不良地质预测等行业关键技术难题,为探索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在此领域的研究应用,中铁装备在国内首次完整的提供了TBM施工全过程数据共计125.8亿条,吸引了来自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清华大学、同济大学等科研院校及企业组成了12支跨学科跨专业的参赛队伍前来参会,同场比拼。评审会上,他们通过成果汇报、评审提问、现场回答等方式充分展示团队研究成果。得到了广大院士和专家们的高度赞赏。陈祖煜院士表示,这次机器学习竞赛出现了非常多的、令人眼前一亮的新思维、新方法,让我们深刻感受到大数据、人工智能新技术为推动行业科技创新发展所注入的强大动力。

“TBM掘进参数数据分享与机器学习”平行分析研讨交流计划答辩评审会在京召开
“TBM掘进参数数据分享与机器学习”平行分析研讨交流计划答辩评审会在京召开

自2014年12月27日我国第一台自主知识产权TBM掘进机成功下线,TBM掘进机自主制造的发展势头良好,已成为中国制造的一颗璀璨明珠。

当今,TBM工程遍及大江南北。未来,川藏铁路、渤海湾隧道、南水北调西线项目,一个又一个雄伟的工程在招手。

李建斌表示,国家对TBM制造和掘进技术高度重视,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先后为TBM相关领域设置了4个项目,促进了我国TBM的快速发展。TBM施工具有安全、高效等诸多优点,是未来交通、水利、国防安全、矿山等基础建设领域长大深埋隧道或隧洞施工的首选工法。但是在施工过程中,由于TBM操作依赖司机主观经验、一旦对地质和设备状态变化感知不及时,控制决策不够科学,很容易造成施工不安全、不高效的问题出现,甚至发生工程事故,人工智能技术为解决上述问题提供可能。同时,随着国内TBM项目不断增加,通过TBM云平台积累了海量的施工数据。

“TBM掘进机是大型山岭隧道建设的硬件支撑,经历风霜雨雪之历练,已成国之重器;机器学习是一门多领域交叉学科,是人工智能的核心,是使计算机具有智能的根本途径。” 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理事长、中国科学院院士何满潮说。


“TBM掘进参数数据分享与机器学习”平行分析研讨交流计划答辩评审会在京召开

针对目前海量数据共享的急迫需求和行业内信息孤岛普遍存在的主要矛盾,陈祖煜、钱七虎、程耿东、何满潮、杨华勇等院士和以李建斌为代表的掘进机行业领军人物共同发起了“莲花池倡议”,呼吁解决行业数据标准化和共享难题,共同推进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在掘进机行业的应用,早日将中国这个TBM大国建设为TBM强国。



莲花池倡议


2019年5月4日,来自国内从事TBM制造、施工、规划设计和科研教学岗位的80余位专家和师生齐聚北京云瑧金陵莲花酒店,成功地召开了由国家“973”TBM科研项目组和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共同举办的“TBM掘进参数数据分享与机器学习:平行分析研讨交流会议”。


TBM作为国之重器,其市场长期被国外厂家占领。国家对TBM掘进技术高度重视,国家基础研究973计划先后为TBM掘进技术设置了4个项目,促进了我国TBM掘进技术的快速发展。自2014年12月27日我国第一台TBM掘进机成功应用,TBM掘进机自主制造的发展势头良好,已成为中国制造的一颗璀璨明珠。


当今,TBM工程遍及大江南北。未来,川藏铁路、渤海湾隧道、南水北调西线项目,一个又一个雄伟的工程在向我们招手。


今天,TBM掘进技术又一次站在了十字路口。本次会议12家团队提供的TBM施工性状预测的成果表明,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完全有可能在TBM上突破瓶颈,将TBM安全、高效掘进技术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中国能否抓住这次机遇,将TBM掘进技术打造成继高铁、华为5G技术之后的又一骄傲?这有待我国信息、机电、岩土等多个工程领域专家共同努力。

为此,我们倡议:


1. 继续推进TBM掘进机数据标准化和数据共享工作。数据标准化和共享是人工智能和大数据分析能否成功的基础,没有现场的海量数据,也就没有TBM智能掘进技术的未来。此次中铁装备的数据共享是一个良好的开端,我们必须坚定不移地在全行业内呼吁和推动TBM数据标准化和数据共享工作,逐步推进在行政指令指导下的TBM掘进机数据采集和管理工作。

2. 推动学科和行业交叉。我们呼吁信息专家、机电专家与岩土工程专家通力协作,相互融合,进一步提高我国TBM掘进技术的水平,达到安全高效智能掘进的新高度。

3.紧密结合重大工程。我们呼吁已经开始和将来的国家级TBM重点工程为大数据、人工智能的研发工作提供更大的空间。我们也呼吁科技人员以高度的责任心投入到TBM工程的第一线,开发出一个针对TBM施工的智能产品。

4. 发挥学会的作用。作为凝聚我国广大岩土科技工作者智慧和学识的学术团体,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将成为引领TBM智能化的中坚力量。以学会广大会员单位为依托,研发数据共享平台、形成数据共享机制,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数据共享。我们期待并支持学会在这一领域发挥更大的作用。


1764年,瓦特改进了蒸汽机,开启了工业时代。我们错过了这一机遇,落后挨打了近两百年。1995年,人类开始普及互联网,开启了信息时代。能否抓住这次人工智能时代的机遇,这是中华民族崛起的关键。


让我们共同努力,将中国这个TBM大国建设为TBM强国!





关闭窗口】【打印
  • 推荐阅读 More
  • 点击次数: 62
    2025 - 03 - 18
    3月17日,从崇太长江隧道项目现场传来喜讯,由中铁装备与中铁隧道局联合打造的世界最大直径高铁盾构机——“领航号(中铁1398号)”,成功掘进突破5000米大关,距离江心仅剩660米,标志着隧道建设正式迈入全面高速智能掘进新阶段。作为沪渝蓉高铁控制性咽喉工程,崇太长江隧道是目前世界独头掘进距离最长(11.325千米)、盾构直径最大(15.4米)、过江设计时速最高(350公里/小时)、长江水下最深(89米)的高铁隧道工程。隧道全长14.25千米,其中盾构段长13.2千米,由“领航号”盾构机(总长约148米,总重约4000吨)承担主要掘进任务。面对生态环境敏感、地层复杂多变等施工难题,“领航号”盾构机凭借中铁装备为其量身打造的智能化成套技术,取得单月掘进纪录高达718米,平均月掘进达到600米的优异成绩。这套盾构机智能化成套技术集成五大核心子系统快来和小编一起了解一下!核心一:ATO盾构自主掘进系统融合自动控制技术与动态决策优化技术,成功实现盾构机自主掘进与精准自动纠偏,以及泥水环流系统的全自动化运行。在确保掘进安全可靠的同时,开创了“有人监护,无人操作”的掘进新模式,显著提升了施工自动化水平和作业效率,引领盾构施工技术迈向新高度。核心二:管片自动吊运系统集管片智能识别、吊具防摇控制、人员安全预警等前沿技术于一体,实现了从管片精准识别抓取,再到全自动化运输的一站式智能管理。该系统不仅极大减轻了作业人员的劳动强度,更将作业效率推向新的水平。施工效率提升了20%以上,实现累计完成10500块零误差作业,以世界领先水平诠释“科技解放生产力”。核心三:管片自动输送系统专为提升管片运输工序效率与安全而生,助力盾构智慧施工加速前行,实现管片转运全自动化升级。该系统深度融合智能管片识别技术、人机交互技术及安全监测技术等,全面推动管片输送作业向更安全、更自动化的新境界迈进,引领行业智能化发展新步...
  • 点击次数: 49
    2025 - 03 - 15
    近日,中铁装备自主研发的新能源系列隧道专用设备批量下线标志着公司形成了国内先进的钻爆法隧道施工关键工序新能源产品配套体系设计研发团队以创新驱动突破技术壁垒攻克了新能源三电系统在复杂施工场景中的应用难题设备核心亮点01绿色化施工零排放、零污染,解决隧道内与人争氧的难题。单台设备每年可节约能耗费用10-20万元,减排CO₂约10-30吨。02智慧能源管理智慧能源管理系统具备“直流+交流”双充电模式,支持边作业边补能,有效缓解续航焦虑。03智能热管理智能热管理控制,可实现系统自动加热和冷却,增强设备复杂或极端工况的适应性。04动态能效优化散热系统自适应调节,实时监控并评估散热需求,动态调节散热功率,整体能耗利用率提升10%以上。05多场景作业模式设备支持动力电池应急作业,适应边坡支护、洞外作业等特殊场景,显著降低工程基础设施投入。近年来,中铁工业积极发展新质生产力 聚焦“智能+绿色”隧道建造技术迭代升级在隧道专业技术领域不断取得新突破推动装备制造向高端化、绿色化、智能化迈进
  • 点击次数: 42
    2025 - 03 - 03
    2月25日,随着最后一项技术指标验收合格,由河南省水利二局集团和中铁装备联合研制的“水投6号”(中铁1483号)土压平衡盾构机顺利通过验收下线,设备将应用于河南省汝阳前坪水库灌区工程,这是中铁盾构又一次服务水利项目的生动实践。项目概况河南省前坪水库灌区工程项目,为河南省“十四五”期间重大水利工程之一。项目建成后将形成覆盖2市5县的现代化灌溉体系,年均可引前坪水库水量1.55亿立方米,可改善农田灌溉面积50.8万亩,对改善区域农业生产条件,提高乡镇供水保障程度,促进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作用。设备介绍“水投6号”土压平衡盾构机开挖直径4.97米,整机长约153米,掘进区间总长约5.5公里,穿越地质复杂,主要为泥岩夹砾岩、泥灰岩、砂岩与泥岩互层等。针对以上地质特点,中铁装备运用多项创新技术,包括硬岩地层复合刀盘、刀具磨损检测、超大推力和扭矩储备、集成式自动保压人舱、后配套设备集成及管线美观化人性化布置等,使盾构机具备了超强的地质适应性能,有效解决了破岩、结泥饼、狭小空间、高水压、地表沉降等多项难题。此次下线标志着国产高端装备及创新技术应用的又一次重要突破,为国产隧道掘进机在长距离、大埋深引调水工程的应用提供了有效案例,将为我国重大水利工程建设提供宝贵的经验和示范。
  • 点击次数: 56
    2025 - 03 - 03
    近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了2024年国家级5G工厂名录,来自中铁工业的中铁宝桥(扬州)有限公司5G工厂、中铁装备基于数据要素赋能的盾构机5G工厂成功入选。何为5G工厂?5G工厂是指将以5G为代表的数字技术,广泛应用于工厂生产现场,形成生产单元广泛连接、信息(IT)运营(OT)深度融合、数据要素充分利用、创新应用高效赋能的先进工厂。5G工厂长什么样?“5G+”让一切皆美好中铁宝桥扬州公司积极推进信息技术与传统制造业的深度融合,锻造新质生产力,先后建成钢桥梁智能制造示范工厂、智能制造信息化控制中心,获评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国家级绿色工厂”“江苏省工业互联网标杆工厂”等称号。▲智能数据分析平台01.“5G+”让管理更科学运用以太网、5G、WIFI等工具,搭建超融合云平台,以实时生产数据自动采集为基础,实现精益化管理和智能化决策。02.“5G+”让工艺更优化引进智能孔群检测设备,开发基于激光扫描技术的智能拼接板检测系统,切实提升零件检验水平。搭建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系统,提升产品二维和三维设计质量,优化生产工艺。03.“5G+”让生产更高效基于5G技术,建设跨平台的生产设备拓扑监控设计平台,实现制造单元设备在线实时监控,推动不同生产车间设备状态的分类管理。应用室内定位、视觉导航等技术,定制开发AGV自动叉车,优化厂内物流,极大提高生产效率。04.“5G+”让产业更智能智能制造及5G技术的应用,打通了公司全流程业务链条,实现了从设计到生产的全过程信息化、数据化管理,公司板单元和桁梁杆件自动化焊接率均提升至90%以上。加“数”提升 领跑未来中铁装备将数字化转型作为核心战略,深耕高端装备智能制造领域,先后建成盾构机5G智能工厂、透明工厂综合管控平台,获评"中国质量奖""国家制造业单项冠军示范企业""国家级绿色工厂"等称号...
  • 点击次数: 56
    2025 - 01 - 13
    近日,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布了2024年度绿色制造名单,中铁宝桥南京公司凭借在绿色制造领域的卓越表现成功入选“国家级绿色工厂”。 公司简介中铁宝桥南京公司是铁路道岔研发制造领域的骨干企业,主营铁路道岔及配件,城市轨道交通产品研发、制造、安装铺设、技术服务、技术咨询、仓储等业务。先后获得工信部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行业系统解决方案试点示范企业、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江苏省智能制造工厂等国家级及省市级资质荣誉30余项。从生产流程的优化革新到绿色道岔的创新研发,从清洁能源的再生应用到绿色供应链管理,公司始终将绿色发展作为企业战略的核心组成部分,遵循能源资源消耗最低化、生态环境影响最小化、可再生率最大化原则,持续推进企业朝着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方向迈进。 创新迭代设计  研发绿色产品公司秉持“绿色低碳”道岔设计理念,按照产品全生命周期绿色生态设计方法,积极推进高端化、绿色化、标准化道岔产品创新研发,做精产品线,做强产业链,搭建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减振道岔开发道岔减振降噪技术,显著降低列车过岔时的噪音及振动,提升旅客乘坐体验,减少过岔噪音对周边居民、振动对周围环境的不利影响。参与道岔统型研制,通过技术创新和材料更新,增强零部件互换性,实现不同型号道岔整组互换,增强了道岔的稳定性和可靠性,从而适应更高运行速度与载荷要求。利用绿色低碳、减振降噪技术,成功研制多种型号的适用高原气候道岔、重载道岔、减振道岔,具有无害化、环保易回收等特性,大幅降低了用户维护成本。 实施降耗增效  推进清洁生产道岔生产线融合现代传感器技术、智能控制算法、自动控制技术和数据分析,实现高效率、高精度的自动化配料和涂装。采用分时间隔转料节拍匹配、辅助机械手转运、多适用性钢轨涂装等技术,集道岔钢轨的自动化运转、输送、锯切、打砂除锈、...
联系我们
电话:010-83777766

传真:010-83777766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汽车博物馆西路10号院5号楼




微信公众号

Copyright ©2018 - 2021 中铁高新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犀牛云提供企业云服务